“对工作永远满怀热情,不断创新,精益求精。”这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14年如一日,他扎根科研生产一线,凭借对技术的专注与执着,秉承精益求精、一丝不 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用巧思不断化解新型高端航天动力产品上的难题,先后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先进个人”“航天技能大奖”“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称 号。他就是江北公司周荣军。
“再等一会”,让先进发动机提前上岗
为使航天器更轻、飞得更远,非金属逐步成为航天动力材料中的翘楚。非金属材料拥有优良使用性能,但相较金属材料,它散热差、结构不稳定、可加工性差,其加工成为了行业内的难题。
“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某项非金属产品加工攻关中,曾获“中华技能大奖”,被誉为型号产品“咽喉主刀师”的江北公司阎敏感慨道。周荣军所加工 的是类似陶瓷与合金拼接而成的花瓶状产品,这要求他非但要克服行业内的难题,更要面对空间曲面深孔、小直径等产品特征以及不能使用冷却液,没有常规加工基 准面等加工难题。此外,一般机加认为刀具长径比超3-5倍,即被认定为精度难控制刀具,而他加工该非金属产品所用的刀具长径超过了惊人的20倍,其加工难 度可想而知。
为早日攻破难关,周荣军立下军令状,不断用“再等一会回家”“再等一会休息”来“搪塞”家人和同事。一次组员接班,见他四肢有些僵硬,本想上前搀扶,不料他却摆摆手,“你快去忙你的!”组员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想这又是一个“精雕细琢”的长夜,当组员伸手按下设备关停键时,设备加工计时器显示已连续运行27 小时38分钟。
周荣军通过在切削参数、刀具散热、刀路优化上下功夫,最终大胆采用了行业内鲜有使用的金刚石刀片加工非金属产品,掌握了金刚石刀片切削该材料的第一手实验数据。针对刀具长径比大及刀具与零件之间干涉部位多的问题,他巧妙将自制刀具与标准刀具进行联接,运用大量仿真模拟,将刀杆重力变形、加工 力反变形和刀具磨损等因素计算在内,对加工参数不断调整,最终将产品加工壁厚差控制在了一张纸的厚度,满足了产品质量要求,不仅提前圆满完成任务,还为后 续此类产品的加工提供了加工依据。
“停下思考”,让高质量交付持续刷新
“即便运行多年的成熟参数,周师傅也能琢磨出一套更优方案。”周荣军的徒弟,航天技术能手毛君十分佩服地说道。和攻克难题时“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倔强不同,周荣军在成熟产品加工时,却奉行着截然不同的工作作风。
每接触一批成熟参数的待加工产品,周荣军都会在熟悉其工艺要求及加工逻辑后,停下单纯依靠成熟参数加工的惯性思维,开始在产品质量稳定的前提下,从工装改进、工步优化等多方面创新,提升加工效率。
他先后参与完成多项技术攻关,解决了多个生产瓶颈,总结的十余个加工方法纳入现行工艺文件,先后获得《异型深盲孔罩体加工方法》、《深盲孔罩体快速测量装置及测量、补偿加工方法》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工作中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先后发表了《高硬度旋压机轮轴的螺纹铣加工》、《复合材料深型腔罩体头部厚度检测及加工补偿方法》等多篇技术论文。
“主动一步”,让青春与时代同频
周荣军将国家技能大师阎敏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他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具有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可贵品质,在对青 年人的“传、帮、带”上从不吝惜,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掌握的绝活。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周荣军就从设备入手,言传身教,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 里进入状态。他先后带的五名徒弟均成长为科研生产骨干。
甚至在与同事同台竞技时,他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参赛经验。作为公司第五届“华中杯”数控技能大赛参赛小组的组长,周荣军将自己积累的资料、笔记及比赛 经验拿出来,与首次参加技术比武的同事分享,同时挤出时间,组织选手学习交流,积极备战。最终,参赛的8人中有7人进入比赛前十名,公司获参加省级技术比 武活动的最好成绩。
作为新时期技能工人的杰出代表,周荣军怀着对航天事业的无限梦想和执着追求,立足岗位,刻苦钻研。他坚信收获来自于耕耘,成绩来自于付出,只有在工作中锐意进取,永不停辍,才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图文/张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