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强,红峰公司惯性专业总设计师。2004年,他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进入红峰公司工作。18年来,“航天报国”的铮铮誓言犹在耳边,彭志强已经历练成一名奔赴星辰大海的追梦人、勇攀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人。
“我是幸运的,见证了红峰惯组发展的艰难历程,赶上了航天发展的好时代!”彭志强一直带着感恩的心,和航天三江惯组团队并肩作战,见证了红峰惯组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2021年底,飞试成功的消息传来,彭志强和同事们兴奋地击掌相庆。“新一代三自惯组运行正常!”彭志强自豪地说,“性能可靠,体积、重量缩小100%,精度提高50%,成本降低50%!”
这样的成功时刻,彭志强尽管见证了很多回,但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激动,因为成功背后,都有不同的艰辛。
参加工作以来,彭志强“一站到底”,一直从事惯性技术研发工作。作为某高精度光纤陀螺课题攻关组负责人,为了研制出新型超高精度光纤陀螺,他率领项目组克服科研生产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冲突,突破了10余项关键技术,并研制出样机。当样机通过各项指标测试时,在场的所有攻关组成员不约而同地鼓掌庆祝。
“做工程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能把事情做好。”彭志强经常开玩笑说,相比于工程师,自己更像一个“主治医生”。航天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工作,往往需要在研发阶段就把手中的问题解决好,等一切都成熟了才将产品推出来,不能出现“差不多了,可以交出去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后都要归零,彭志强在产品归零过程中就要扮演“主治医生”的角色,深入分析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开具“药方”,根治问题,确保产品“一次成功”。
2019年,红峰开始研制新一代三自惯组,彭志强勇挑重担,担任行政负责人和专业技术副总负责人,根据新一代三自惯组“高精度、高性价比、全国产化”要求,彭志强带领团队创新性实现了某项电气融合设计技术,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在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发现在小型化设计时,需要实现高精度部件在热、力、磁复杂环境下的性能不劣化。彭志强总结传统型号产品的经验,提出“器件与部件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设计思想,成功突破新一代惯组的技术瓶颈。
随着技术的进步,彭志强带领惯组团队不断向科技“高峰”进发,红峰公司光纤陀螺和惯性导航产品向小型化、高精度、低成本方向发展,已开发四大系列、20余种型号产品,成为国内最先实现光纤陀螺工程化技术应用、最先将光纤陀螺批量应用于轨道检测领域并替代进口的企业。惯性产品覆盖商业航天、无人自主导航、交通安全、石油勘探、煤矿开采等多种领域。在商业航天领域,公司光纤陀螺和惯性导航产品形成了系列配套产品。
“聚焦主责主业,用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彭志强的目光一直紧盯通用化、系列化研发,这是他带领研发团队降低成本,提高研发成功率的法宝之一。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不断加速,小卫星等商业航天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热点。彭志强团队紧跟市场,顺应卫星制造领域低成本、批量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快速响应,多方合作,推进技术持续创新,成功开发出单轴、三轴、四轴空间光纤陀螺,形成覆盖不同精度范围、不同寿命的系列化产品,可用于空间卫星、商用航天等多个领域。
2022年8月10日,长征六号遥十运载火箭成功将1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16颗卫星中的光纤陀螺全部由红峰配套,红峰系列空间陀螺已成功搭载70多颗国内主流商业卫星,在轨运行正常。
彭志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个高校的校外导师。在工作中,他也是项目组所有年轻技术人员的导师,他经常会提醒年轻人,要学会数据总结和材料归纳,“要学会查找资料,任何一个课题或者项目出来,你必须先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要去了解国内外先进水平是什么样,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弯路、重复的路,这个过程就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去走后边的路。”(图文/汪东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