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所是具有40多年历史的航天伺服技术研究所,目前已形成了电液、燃气、电动 “三驾马车”齐驱的格局,现已成为国内航天伺服领域的“领跑者”。
雄关漫道真如铁
在215所伺服技术“三驾马车”中,电动伺服可以称为“后起之秀”,发展势头强劲。然而,回首电动伺服发展的历程,真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电动伺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相比传统伺服技术,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结构简单、能源利用率高、性能保持期长和使用维护方便等显著特点。当时,国外对电动伺服的研究已经颇有成效,而国内才刚刚起步,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公司坚信电动伺服将是后续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215所必须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2010年10月公司做出重大决定,在215所正式成立电动伺服技术研究室。
山重水复疑无路
电动伺服研究室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不到10人。
在资源紧张、前路不明的条件下,他们凭着年轻不怕输的劲头,不断搜集国内外信息,掌握最新发展动态,花了将近一年时间进行某型产品的方案论证。然而,2011年上半年,215所在该型号竞标中失利,这给整个215所乃至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本该继续的工作突然间戛然而止,研究工作何去何从?电动伺服还有机会吗?电动伺服还能发展吗?电动团队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像一根根藤蔓缠绕在身上,令人难以喘息。
时任电动伺服研究室主任的杨伟锋压力很大,他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他也不知道前景是否明朗。创业之路哪有什么一帆风顺!杨伟锋向室组成员掏心窝子,他说:“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我也一样,但是,我们绝不能被消极情绪打败,决不能就这么轻易退缩和放弃!”他向大家分析了科研生产形势,并鼓励说:“虽然电动伺服技术研究室人员不多,但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开辟者的路总是艰难的,必须坚定信心、坚定方向。”这些年轻人,一守就是11年。
柳暗花明又一村
终于在2011年年底,一次机缘巧合,他们再次获得了电动伺服项目的竞争机会。
为了向客户做最好的呈现,他们往往“台上五分钟,台下用苦功”,对方案设计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份报告前前后后一共改了20多稿。面对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有理有据,最终成功拿下了这个项目的研制资格。
之后,所有人员都全力以赴扑在这个项目上。单位设备紧缺,他们要等到下班,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试验。电动人员有限,他们从设计到采购、机加、装配、试验,都要亲自上阵。当时电动生产线上没有相应的工艺人员,没有完整的流程体系,一切都要靠着这几个人不断摸索,他们真正把自己磨练成了全能设计师。该型号首次参加某大型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至此,215所电动伺服开启了新的征程。
十年青春磨一剑
2018年11月的一个深夜,电动伺服研究室的窗户上还透着微微的亮光,那是共产党员、某型号负责人孙延超正在专注地修改竞标报告,5万多字的报告,这已是他修改的第8版。两周前,接到上级通知,某重要型号将进行竞标择优,胜出者才能具备伺服产品的配套研制资格。
而那天夜里,孙延超的父亲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边是身患重病刚刚做完手术的父亲,一边是自己承担型号的重要任务,孙延超的内心十分焦灼。他在办公室里来回走了几圈,终于给妻子拨了电话。他的妻子把最深情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了他,让他放心做自己的事。
他真的做到了!2018年初冬,从北京传来喜讯,215所两型电动伺服机构在 “竞标择优”中双双胜出,一举拿下了两个产品的研制生产资格。
孙延超的故事只是这个团队的缩影,他们的传承与韶华就体现在日常的一通电话、一组数据、一趟出差、一次试验、一个抉择以及对家人的一声抱歉之中。
十年磨一剑,明知一路艰难,却始终担起航天人的使命、扛起航天人的责任。
“十二五”期间,电动伺服研究室突破和掌握了电动伺服机构各项关键技术。“十三五”期间,电动伺服机构进行平台化建设,持续提升产品的技术成熟度。2020年伊始,215所 “一箭三伺”圆满完成使命,一展雄姿!(图文/樊蕊 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