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净的皮肤,略显稚气的脸庞,眼里闪烁着光和希望,身着制式工服更显得青春洋溢,很难将十七所陈际玮与沉闷的科研环境和严肃的科研工作联系在一起。但在交谈过程中,他言语中透着笃定与坚持,隐藏着“身经百战”后的自信与淡然。
4岁上学,15岁上大学,陈际玮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上学起,我总是比周围的同学小两三岁,大家都开玩笑说我读的是‘少年班’。”谈笑风生间,透露出他的“与众不同”。
进入航天领域一直是他深埋心中的夙愿,“小时候最爱看一本名叫《兵器》的科普杂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果谁有一本,班里同学互相传阅。”书本中各式各样的装备图片介绍令人眼花缭乱,但他对航天装备板块内容尤其感兴趣,甚至是痴迷,“宇宙深蓝是一种令人沉醉的颜色,总是能激起我求知探索的欲望。”
怀着对浩淼星空的无限向往,陈际玮心中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并最终支撑他梦想成真。在人生最宝贵的10年青春黄金岁月里,陈际玮满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和对航天事业的赤子之心,投身于航天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快速成长为一名航天科研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无悔扎根航天,锻造大国重器拒敌千里
从事控制系统研制,就好比是为大国重器设计“最强大脑”,“飞行器从离开地面到再次回到地面,整个过程中所有飞行轨迹、所有动作姿势都由我们来设计。”陈际玮形象地描述着他的专业工作。如何提升“大脑”的感知和识别能力,实现在各种环境下更快、更稳、更准的命中精度是他持续奋斗的永恒目标和不竭动力。
陈际玮致力于为飞行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最佳方案、无限可能。在他看来,控制系统研制是一项永无止境、不断攀登的漫长历程,“满足用户指标是研制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的设计理念是进一步加强技术储备、加快技术迭代,以应对未来10-20年世界大变局的发展趋势。”在国家某项目研制过程中,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陈际玮似乎并不满足于实现用户对飞行器提出的世界先进水平精度指标要求,“在同等精度指标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探索未来更复杂环境下的识别对抗途径,真正发挥出飞行器的边界能力。”
创新,往往意味着付出更高成本、更多代价,在他的坚持和团队的努力下,该飞行器于交付用户之后,持续突破多项创新性技术,最终实现对抗能力提升40%,相关创新技术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奖。
作为新时代航天青年,陈际玮认为,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起点,我们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比老一辈航天人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应该发扬“永久奋斗”光荣传统,把平凡的岗位作为成就人生的舞台。10年来,陈际玮始终奋斗在航天一线岗位,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制,圆满完成数10次重大试验任务。
无畏跋山涉水,精益求精只为星辰大海
质量“零缺陷”是航天人始终恪守的真理,“如果说航天科研的满分是100分,那它的及格线也是100分,就算考了99分,那就不是不及格的问题,那就是任务的失利,甚至是人命关天的问题。”陈际玮对质量意识近乎苛刻的认识也正是十七所人“严慎细实”优良工作作风的传承。
“绝不放过任何质量隐患”,为了确保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试验数据,陈际玮常年四处奔波、扎根一线,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急难险重的任务挑战,都成为他爬坡过坎、淬炼成钢的垫脚石。常年坚守一线的摸爬滚打培养了他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对异常数据的独到分析和判断能力,总能在细微之处见端倪。
某次半实物仿真试验中,由于电脑数据处理和真实设备数据截断的精度不一致,导致上百次试验中有一次试验结果存在1毫秒的偏差,相当于一百只信鸽同时从北京飞往南京的过程中,有一只信鸽多扇动了一下翅膀。这个偏差很小,并不影响最终试验结果,而且之前也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指导我们该如何处理。
没有任何犹豫,陈际玮认为有偏差就可能隐藏着未知隐患,哪怕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也必须得解决和避免。就这样,通过3天的奋战,在详细对比分析试验数据后,通过修改电脑模拟方法,完美消除了数据偏差,成功解决问题根源。
10年来,他每年休息天数不超过30天,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要求锻造了他强大的意志力和战斗力,也成就了他百炼成钢的耐力与韧劲。
无私薪火相传,同舟共济携手筑梦航天
科研之路也是求学之路,“我现在仍然在求学的道路上前行。”陈际玮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无量的精神财富。“学习不仅仅是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努力提高个人品格修养,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树立为国家利益增光添彩的远大理想。”
陈际玮很庆幸自己身处十七所这个优秀的集体里,这里不乏年逾古稀依然矢志不渝的航天元老,不乏正值壮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他们的闪光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有了信仰,才会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这是陈际玮的“师父”——十七所第一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石晓荣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在这样一位杰出“导师”的倾情教导和传承帮助下,让他更加懂得“航天报国,青春无悔”不是说的,而是需要用一生来践行的信仰。
10年间,陈际玮也像师父石晓荣一样成为了一名“传帮带”领头羊,孜孜不倦传授控制系统理论科学技术,以身作则传递奉献担当航天精神。在这个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中,已走出多名“90后”优秀航天工作者,解决并突破了10余项领域空白技术,授权专利近40项,其中不乏有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者,科工集团级优秀后备人才数名。
“无论条件如何变化,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我都要把伟大的航天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航天精神的一脉相传是陈际玮奋进的万斛泉源,也是他披荆斩棘、逐梦长空的不竭动力,在航天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他将始终秉承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者的初心使命,砥砺奋进、再立新功。(文/张艾骢 图/徐艳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