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航天运载报》已经2000期了,翻阅厚厚的合订本,回想在报社的日子,那些我改变的和改变我的“精彩”回忆扑面而来。
精“彩”版面
2010年年底我到报社的时候,报社的同志已就报纸改版做了不少调研和策划工作,只是尚未最终确定改成什么样的版面。在与航天系统内部企业报再三对比之后,综合考虑到我们航天三江的稿源、投入和人手的问题,最后部领导决定小步快跑,由全黑白改四开小报彩版先试起来。
三江物业印刷厂的彩印机安装到位之前,我和印刷厂的卢国华厂长商量先找外面的公司试印几期,摸索积累点经验。可每期只有4000来份,规模大的印刷公司不愿接单,四处碰壁之后,终于在汉口莱特市场找到一家公司,愿意见逢插针地给我们试印一期。
我们制作好彩色样刊,就像等待怀胎十月的婴儿诞生。将近晚上十一点开印的那一刻,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出来的样品,生怕她有一丁点瑕疵。那焦急盼望的忐忑心境,直到现在记忆犹新。由于色差的问题,我们和印刷师傅反复商量试纸、调色,直到满意为止,彩版全部印完,已过晚上一点,分装打包到家已是丑时。
我们有了《湖北航天报》第1520期试印的经历,印刷厂的彩色印刷机到位之后,她就由黑白形象改头换面正式开始了全彩之旅。改版之后,2011年四九院正式合并,考虑到促进融合和体现特色的因素,新四院临时党委决定从2012年1月3日起,将报纸更名为《航天运载报》,还特意请了一位老前辈题写报名,使用一段时间后,因故又将报名恢复到华文中宋体,这是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虽然我们的航天报由《新长征报》到《Ο六六报》,到《湖北航天报》,再到《航天运载报》,名字适时而变,但她的使命和意义始终未变。
精“彩”文字
航天报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舞台,更是三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总想兢兢业业地呵护她、改进她,以之传承三江人的文化、三江人的才气、三江人的情感。每一期报纸,从策划、选稿、排版、校样,大家一点也不敢马虎,版面编辑对每一版、每一篇文稿精雕细琢,尽可能地以最好形式将作者的文字呈现给读者。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每期报纸,我总是抱着虔诚之心选稿、组稿,特别是校稿,经常不知不觉到深夜,两鬓由此白发生,却从未后悔过。
让我无比幸运和感激的是,在这条战线上,赵清林、赵继才、何大愚、高瑞峰、杨敦志等一批深爱文学、文风高洁的老先生,笔耕不辍予以支持;曹恒平、应福根、林朝春、李宏文、胡晓娟、汪爱民、孙晓知、邓顺英、张玉莲、刘双群、廖红梅、梁燕、尤晓宏等中坚力量坚守阵地时常出彩,还有沈佳、尤肖肖、黄咏生、李忠仕、侯小川等出手不凡的文学新秀,陆续走进三江人的视野,传承着星星之火。有他们的支持,何愁没有精彩的文字?
精“彩”生活
我能改变报纸的很少,却因她而改变了不少。航天三江可谓藏龙卧虎,不乏擅长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之人,如徐子健的漫画俏皮风趣,熊民生的小篆富有情趣,史恒老师的楷书极具法度……在编辑他们作品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见贤思齐,更加坚定了我对书法学习的信心,日日勤习,很少间断,工作之外,多了不少乐趣。
浸泡在字里行间,不免枯燥,随着书法练习的逐步深入,我逐渐增加了对文字的兴趣,特别是对篆、隶、草、行、楷等书体的发展沿革,对每种书体练习过程中的执使转用日渐好奇,也就有了追根索源的冲动,并由习而产生爱,由爱而去研究,溯源流、明体变,学而用。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其著作《书谱》中倡导书法学习必须历经“三时”,也就是三个阶段,即“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与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认为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历三种境界”如出一辙!十年坚持如一日,边练边记,边学边悟,边悟边总结,逐步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对甲骨文、金文、小篆有了比较系统的认知,近两万字的《篆书五言千字诀》首卷初成稿,也算终有所获吧。
求平正,追险绝,再归平正,治学如此,习书如此,工作和生活更应如此!(文/陈习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