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与文化  >  企业文化 > 正文
【2000期·我们一起走过】铅华
发布时间:2021 年01月20 日 来源:航天三江

某一天忽闻阿曼做了《○六六报》的编辑,吾等同学钦羡不已。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是当年那个自称“文学青年”的我深藏于心的一个梦。记得曾是宜昌日报优秀通讯员的母亲,把我的几篇稿子推荐给熟识的编辑,可是编辑总说我的稿子学生味太浓,不适合他们的版面,再加上当时要把大部分时间献给ABC,也就渐渐淡了那份将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心。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湖北航天报》叫《○六六报》,我还在某中学教英语,觉得《湖北航天报》于我是那样遥不可及,就像两道平行的轨道。如果不是后来发生变故,我恐怕永远无法与她结缘,也无法从此将自己的人生轨迹改写。

2003年,通过工厂招聘,我有幸当上了宣传干事,面对自己喜欢却又陌生的工作,实在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幸好不久就被工厂派到报社去学习,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报社的肖文正总编,还有编辑龙臻、王建等老师,老编辑戴志堂老师被指定专门辅导我。性情中人戴老师手挟香烟,伴随着缭绕的烟雾,徐徐吐出他那有名的8种写作技巧:“采访先充电,体裁明心间,标题要勾魂,细节要发光,背景少而尖,名动词多用,求短要精悍。”最难忘实习期间,龙臻老师经常当着我的面,从标题、题材、体裁对我的稿件逐一进行指导、修改。 “这篇稿子体裁不对,既不像通讯,又不像消息。”“正在干活的工人都满面笑容,一看就是摆拍的……”后来有几篇稿子见报后,有同事向我祝贺,说稿子写得好,标题尤其妙,直夸得我脸上乐开了花,心里却敲起了鼓,须知她说好的地方都是龙臻老师的功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断得到报社编辑老师的指导。龙臻老师,还有后来到报社的黄启芳、王海军等老师,这些默默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年轻编辑们总是在不厌其烦地修正我的不足。

比起和气的编辑们,肖总编的批评更为直截了当。记得有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通讯员培训班上,肖总编对在座的宣传干事的来稿逐一进行点评、指导。我清楚地看到坐在前面的某厂宣传干事白皙的耳朵渐渐红了,而我的脸也烧得厉害。肖总编提到有些来稿质量不高,要求大家认真一些,仔细一些,最起码不能出现错别字。文章切忌空泛,要贴近读者……批评很重,虽然有些难受,却也很受用。说实话,通讯员们大都在本单位被捧为“才子才女”,除了报社编辑,谁还会真心对你的文章“说三道四”!人们只道通讯员的风光,又有谁知背后编辑们的辛苦!我也慢慢体味到学生味太浓实在是那位编辑客气推脱的说辞,其实就是说你不懂新闻。由此,我也越发对《湖北航天报》的老师们心生敬意。

转眼间我已退休回家,回想在宣传干事岗位奋战的日子,期间也经常被评为报社优秀通讯员五佳通讯员,但面对荣誉我感到惭愧,更多的是心存感恩。我会永远记得,是工厂提供了机会,是《湖北航天报》为我提供了舞台,是各位编辑付出了默默的奉献,让我在已不年轻的岁月里终圆了铅字梦……(文/梁燕)

 

关闭        打印
版权所有 ©2022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 京ICP备1903551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081号
地 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9号 邮编:100048
版权所有 ©2022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0506735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081号
地 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9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