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区的“三供一业”在交地方物业管理前,损坏多年的单元门终于换了扇新的,吊挂在门上的几个邮政报箱也随老门一并去了。这几年,报箱除了累年堆积灰尘外,已别无它用。落寞时,目光扫过,眼里却没有它。
从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到建设完善,短短的一二十年间,新闻逐渐脱离了纸媒。一部手机能链接全球任意一角落发生的新闻,阅读可以随时开始。“新闻”的保鲜时间越来越短,一分钟前它是新闻,过60秒后它就沦为旧闻了。时差让纸媒,像运河一样落寞了。
在纸媒落寞的时代,《航天运载报》坚挺着迎来了2000期,从1978年创刊到2021年,它走过了近43年的历程,见证了航天三江的发展壮大,陪伴了几代航天三江人的成长。企业报虽不像社会报业那样在市场竞争下飘摇起伏,但是它的冷热变化同样反应着内部读者的态度。作为内部周报,它有受限、禁忌和不足,无法达到“可读性强”的标准。不“达标”,真的就没人阅读和关注吗?
远的不看,就以2020年初为例,新冠疫情把航天三江人封闭在家,大家过了几天貌似平静的日子。过了年假,散落于五湖四海的职工开始慌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尤其是生活物资准备不充分的家庭,更是希望快快听到单位的声音。一些通知开始在群里转发,各单位组织的志愿者站出来为大家服务,一批担有型号任务的职工逆行开工,航天三江职工开始献血、捐款等等。敏感的《航天运载报》的通讯员和编辑们第一时间冲了出来,他们踏着抗疫的节奏,通过各种渠道深挖信息。有的半夜连线远在千里外的当事人,有的将微信中零碎的素材一点点衔接起来。一篇篇有温度、有时效的新闻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报道出来。通过它,人们可以感受到航天三江跳动的脉膊依然坚强而有力。
疫情期间,作为该报的老通讯员,我采写了一些长征公司干部职工抗疫的新闻,其中《一厂一人一个月》被“航天三江”、“中国航天科工”微信公众号推出,并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短短几天点击量超万次。
从获得信息到稿件推出,仅用了两天的时间。期间长征公司党群部部长刘俐告诉我信息和受访者联系方式,当晚九点多开始通过电话和微信采访已经在公司坚持上班一个月的彭仁星。凌晨两点多写完稿件,心绪稍平,躺在床上人很清醒,不知不觉又将文章在心里捋了一遍,觉得还有不妥之处,怕睡一觉起来忘了,又打开灯拿笔在纸上画了几个符号。第二天早起将改过的文章发给彭仁星让其核实是否有误,然后走审批流程。党群部部长刘俐在远安母亲家,副部长周培培带着两个娃在十堰婆婆家。她们审过编辑后,又将文章发给主管领导……3月12日《一厂一人一个月》在航天三江微信公众号推出。很快远在四川的航天三江微信公众号编辑小芹菜打电话给我:娟姐,文章还要修改的吗?我说:不改了。负责监制的航天三江党群工作部宣传处长谭青海则在宜昌山区进行了审核。一会儿小芹菜发截图给我,“中国航天科工”微信公众号和“学习强国”平台做了推送。
当晚,一个在外企工作多年的IT人事感慨道:这样的事迹只会发生在央企,感人。这篇文章收到很多点赞,不仅有国内的读者,还有海外的朋友。
疫情期间,《航天运载报》以及它的编辑和通讯员们,向外界传递的不仅仅是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我想更多的是输出了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航天运载报》已超越了“纸媒”的界定,它正以另一种姿态前行。(文/长征公司 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