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初步建成上线的基础上,近日,晨光公司215 所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进入全面应用的攻坚期。该所各领域技术、管理人员进一步加深对信息化系统功能与流程的理解,大力推进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的全面应用。
今年是215所推进伺服机构集成产品开发模式(IPD)的深耕年,主要目标是实现“固化运作”。固化运作的核心就是将现有线下运行模式切换到信息化 IT 系统上线运行,实现开放透明可控,逐步实现可量化。在此过程中,“IT系统上线应用”是促进伺服产品开发模式转变、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而实现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全面上线应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是基于产品全数字化模型集合,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技术状态数字化集成管理,承载了“智慧研究所”的数据中心功能,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唯一数据源。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包含3个主干应用系统以及7个辅助应用系统和若干的设计工具组成。主干应用系统分别是产品规划与需求管理系统(PMS)、研发项目管理系统(IP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主干应用系统是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系统;辅助应用系统是电子、软件、仿真、可靠性、试验、工艺、档案等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系统。同时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与生产、财务、质量等相关系统有严密的集成关系,基于 BOM 结构,实现设计与工艺、制造、质量、成本、资料等各领域业务数据的协同贯通。
经过215所员工的不懈努力,该所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已初步完成建设上线,建立了电液、燃气、电动以及测控全类产品的 EBOM-PBOM 数据,并基于 BOM 结构实现了设计技术文件、工艺路线、工艺规程的无纸化技术状态管控。开展了 PMS 系统中产品需求管理、路标管理、项目基本信息管理;IPM 系统中3型产品项目计划上线;完成了 PDM 系统中数十个产品的研发无纸化管控,逐步收回线下纸质图纸,其中9个产品已贯通“EBOM—PBOM—MBOM”数据,实现“研发—制造—生产”流程的贯通。
215 所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建设正紧锣密鼓地实现设计、工艺和制造的全领域流程覆盖,这一过程与当前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并行增加了工作难度,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进入了全面应用的攻坚期。对此,该所各级领导、各领域技术、管理人员进一步加深对信息化系统功能与流程的理解,大力推进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加快问题的协调解决。
通过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的全面应用,实现流程化、模板化在信息化IT系统的落地,打通上下游数据流,推进IPD集成协同研发模式转变,提高管理效率,逐步把215所建设成为航天领域一流的智慧研究所。(文/窦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