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这是战争年代一句十分流行的话,而这句话在今天的重工公司同样流行。
“为了矿区新车辆复装人员、长期坚守矿区保障服务人员少吃苦少麻烦,我们一定会把车辆的每个部位装到万无一失。”这是在该公司生产现场随处可听到的一句话。
进入四季度以来,该公司“前方”“后方”同时发力,力争取得科研生产、产品保障双丰收。
“前方”:冰天雪地不畏寒
“我们现在白天装车、试验,晚上写交付文件,一天都很难找到空闲的时间。”电控室主任张建明说,他刚刚前往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复装新一台363吨无人驾驶矿用卡车。
寒风呼啸,雪花轻舞,几天的集结,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在内蒙广漠的矿山原野,闪着寒冷的银光。这样的天气和环境无疑给车辆复装人员带来很大困难。但即使这样,也抵挡不住风雪中他们忙碌的身影。零下30度,默默的坚守,只为新一台刚刚抵达矿区的车辆尽快复装到位。
“在矿区不如在公司,装配工具、吊装设备使用起来都不方便。”张建明说,“很多时候都要找矿区或者其他保障队租借,如果别人也正需要使用,那我们就得一直等,这样不仅影响车辆重装的进度,也会影响到用户生产任务完成的进度。”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自公司建设以来,重工秉承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已经在干部职工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有了这种精神的激励,车辆复装队员迎着困难,迎着严寒,凌晨出发,深夜回家。朝九晚五的上班节奏早已是一种梦想。但谁也没有怨言,谁也没有怠慢过,一切都是为了用户能早日用上新车辆,一切都是为了“后方”兄弟们的辛苦不付之东流。
11月14日,又是一天的朝阳升起,地上的白雪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明亮。穿着工作服,安全帽下戴着厚厚的棉帽,车辆复装队员再一次这样出发。
当天,在内蒙古神宝集团矿区,同样有一支矿区保障服务队迎着严寒出发,去保障110吨矿用车的正常运行。在前往矿区的路上,保障队员睫毛上已经被冻出了冰渣子,鼻子也冻得通红。
“只要一出门,大风就像小刀一样攻击我们,从各个细小的缝隙中钻入我们的衣服里。当然我们也有办法,就是不停地干活,加快工作节奏,提高身体温度,用干活中涌现出来的热流抵消寒冷。”神宝集团矿区保障队队长陈非说。
“后方”:热火朝天不等闲
焦静静是生产一线屈指可数的女职工,但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需要得到什么照顾。钻车底,爬车顶,躺在地上接线路,深更半夜忙调试,一切都是那样流畅、那样顺理成章。由于来公司时间比较长,技术娴熟,加上脾气又好,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向“静姐”请教,她也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用她自己的话说,技术是公司培养的,自然要用在公司的发展上,只有大家的技术都好了,才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良的产品,才能给“前方”保障队员减少压力。
“现在正是冲刺阶段,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就应该多出力、多流汗,保证自己的工位不出差错,努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焦静静说。
在重工公司,王勇是一个特例。没去矿区前,他是钳工装配班班长,后来去矿区担任保障队队长,一呆就是四五年,直到今年9月份才回到公司,担任钳工装配班副班长。
或许是经历过矿区的艰难困苦,知道车辆维修保养十分不易,所以回到公司后,他在班组强调最多的就是产品质量问题,“我们宁愿干慢一点,多加几次班,也必须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方’兄弟们减轻压力。”
王勇脾气不算很好,发飚是常有的事,谁要是违背安全法规,谁要是出现低层次质量事故,他都忍不住指着鼻子吼两句、骂几声。但班组成员都很服他。他有技术,又愿意毫不保留地传授,什么时候都冲在前面。
目前,重工公司年度任务到了“决战冲刺”的关键时刻,年近半百的王勇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在剩下4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一定要在公司党总支的统一指挥下,带领职工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全力冲刺年度任务,为全面开创公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文/应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