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号角吹响,决战序幕拉开
航天三江各单位干部职工
上下一心、迎难而上
正在以拼搏奋斗的姿态
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为完成年度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星夜兼程
近日,四部一技术攻关项目团队顺利完成该项目的阶段性节点考核,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事有风险,也不好干,大家有没有信心?”在项目团队筹建的第一天,队员们就被这样问道。该项目是一个创新项目,即使知道未来是充满荆棘的,但队员们丝毫没有打退堂鼓,秉持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坚定地给出了他们的回答:“有!”
“创新,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星光洒落在会议室的窗边,大家还在为方案定方向,合同签订以来,团队每周都要对项目情况进行一次对接。因项目需要,团队二十余人来自五个不同部门,自七月份集中办公开始,这间办公室便成了队员们的“新家”,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大家几乎都在这里攻关。进入冲刺阶段,队员们晚上离开得越来越晚,一天下来身心俱疲,但他们依然互相勉励:“要想啃下最硬的'骨头',就要打赢最硬的一仗。”
在项目最吃劲、最疲劳的阶段,队员们依然保持清晰的思路,不断提出想法、验证、再推翻,将总体方案一步步向前推进,充分对接结构系统和技术路径。面对困难,整个团队紧紧团结在一起,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共同为完成比测努力。
方案论证、数字环境建设、智能算法性能验证......每一次比测都是对团队工作成果的全面检验。面临着技术、时间、人员的三重压力,这群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年轻人快速响应、主动作为,在短时间内对方案反复迭代,不断完善,为顺利完成比测任务立下汗马功劳。
四季度,项目团队将面临合同验收考核,新的“考卷”已然到手,他们也将收拾行囊,再赴征程。(图文/张之凯)
指尖悦动
“用最接近现实的仿真数据,为每一次试验提供最完美的先验信息。”十七所通信中心(成都)信息处理与数字仿真小组自成立之初,便一直坚定不移地以此作为每次专项数字仿真的目标。
进入四季度,一大型预研项目进入验收考核的重要节点,项目所需要的仿真数据均来自该小组。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项目成员细致分工、迅速行动。
仿真数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需要数字仿真系统的助力,而数字仿真系统的结构设计十分庞杂,要想高质量完成任务,需要抽丝剥茧的精细安排和逻辑清晰的思维能力。
项目成员各尽其能、密切配合,探索出了京蓉高效协同的异地工作模式。针对不同应用情况对仿真数据的差异化需求,对各个任务难点问题及接口要求逐一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
为了使仿真结果更逼近真实数据,他们基于梳理情况,展开全面的实测数据分析与实验论证,终于高标准筛选出最优仿真结构,之后又紧锣密鼓地进行数据有效性验证与调优工作,成功研制出满足不同算法接口的数字样机,为项目的后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克服异地研发调试及代码移植等多个难题并顺利完成该项目,这只是组员们优异表现的一个“缩影”。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发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出色完成各项科研生产任务。
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信息处理与数字仿真小组将秉承创新驱动理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构建贴近真实的仿真测试环境,为打好年度收官战贡献力量。(图/蒋虎 文/李瑞瑞)
极限通信
四季度,伴随着冲刺的号角吹响,晨信公司一项目团队接到一个“极限”挑战,全面开展极限通信试验。
在指挥通信信息系统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披荆斩棘”党员突击队迅速成立。突击队由10人组成,在他们面前有两大挑战:一是技术需要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二是要前往恶劣的外部试验环境。
连日来,为进一步提升研制效率,设计师和维保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前往高原等地开展试验验证。为了充分利用试验时间,试验队员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开展工作,晚上试验结束后,还要继续完成数据整理和判读等任务,一直持续到深夜。
试验中,队员们深入分析各种通信波形的机理,针对复杂电磁环境和地形条件,采集到了大量数据和影像资料,同步完成几千组数据的理论计算,采取新型试验模式,全面摸底各通信手段的可提升空间。
突击队在前方收集到的数以万计的数据包,通过记录接收情况、信号大小、传输时间等试验数据,结合相关理论模型,将过去看不见说不清的波形通信能力,转化成了一组组具体真实的数据,再结合地形地貌在不同环境下定量的试验,验证了现有波形的通信能力。这些宝贵的数据将为后续任务研制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为下一阶段的研制指明方向。
本次试验受到了上级、用户及兄弟单位的高度关注,试验成果将为机动通信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冲锋在前,使命在肩。“披荆斩棘”党员突击队迎难而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承诺,全力以赴完成年度既定目标。(图/张俊峰 文/张俊峰 朱宇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