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主题宣传 > 正文
开新局丨开往“春天”的列车正在加速行驶
发布时间:2023 年03月20 日 来源:航天三江

一年之计在于春。伴随着春天的脚步,航天三江干部职工紧盯新目标,高效推进“春播”,蓄势加力提速,努力让开往“春天”的列车既快又稳。

以“智能”促产能

近日,长征公司金工车间进入争进度、抢节点的状态,该车间承接的大型金属贮运箱批产任务必须于3月底前交付。

焊接是其中的关键工序。4个焊接平台常常是火花四溅、弧光闪耀,备料很快被焊接班的师傅们焊成牢固的箱体骨架。虽然这次任务量激增,但是他们干起活儿来有了全新的体验。

金属贮运箱生产主要工序分为切割下料和焊接打磨。为保证批产尺寸精准一致,该车间首次启用了新购入的高能激光切割机,不仅下料快,而且切割倒角一次完成。

班组以前用带锯下料,切割面过于粗糙,为了保证焊接质量,不得不用尺子反复测量管料的角度、尺寸,大家时常要停下手中的活儿,对切割面进行打磨、纠偏等。

如今,高能激光切割机、焊接机等智能设备进入车间后,生产线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加工能力得到提升,二是产品质量和工效跨上新台阶,三是减少了焊接工序的加工量。

“我们一定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有了智能设备的助力,职工干起活来得心应手,焊接合格率达100%,车间主任蔡建波信心十足。

▲下料组正在用高能激光切割机下料

某贮运箱的关键件需配置特制铜制螺栓,为了达到设计要求,该公司购置了一台小型数控机床。有着20年机械加工经验的操作工王新跃说:“有了它,干出来的活儿漂亮,加工精度更是提升了十倍。”同时,螺栓的车铣两道工序合二为一,质量和工效得到双提升。

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该公司的机械、滚塑加工等生产线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提升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铆足劲儿朝前赶

“本批产品陆续按节点交付且质量好,用户非常满意,还特意发来了感谢信。”3月3日,望着载有最后一台底盘的拖车缓缓驶出厂门,三瓦公司市场开发部部长刘非愚高兴地与营销主管梁宗阳分享道。

▲生产工人正在进行发动机功能调试

去年末,该公司接到一批6台某型油田专用车底盘订单生产任务。因疫情冲击,这一订单来得十分不易。今年一开年,面对紧迫的节点,公司上下铆足劲儿朝前赶。

“虽说生产周期短,但产品技术成熟,如何缩短各环节周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是我们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技术研发中心总体室副主任设计师袁刚心里有底。初期的沟通协调工作量非常大,盯死设计交稿时间并快速完成备料,第一时间指导解决设计问题……作为全能“选手”,他除了做好设计“前锋”,还要监控中路以及售后服务。

“昨晚,发动机启动困难问题解决了吗?”春节后一上班就进入加班模式,批生产总指挥、科研生产部部长周元碧每天面对很多挑战,时刻关注项目进展。“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逐项排查和调整,问题已彻底解决。”部长助理李云一直在现场盯着,心中有数。民品与型号生产、售后服务三线同步推进,对科研生产来说,这是个不易解但必须解的难题。计划推进不断档,重点管控外协外供,技术和质量定专班人马,日会周会盘点,进度节奏尽在掌控中。

“一开年就面临饱满任务,压力前所未有。”对总装生产轻车熟路的生产制造中心主任谢忆伟,每天除了开会就是“泡”在总装线上,随身揣着的生产计划上,红黑相间的凌乱标记只有自己看得懂,但日事日毕却做得很扎实。面对有限的资源,中心集中优势打“歼灭战”,长周期紧前安排,预留节点空间,质量问题不过夜,生产异常紧张却很流畅。

一个周六的中午,看着底盘安全驶上拖运车,梁宗阳心里稍松了口气。作为公司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中转站,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都盯在现场,第一时间反馈信息。

任务高质高效如期完成,新春开新局令人欣喜。2023年,市场逐步回暖,三瓦公司干部职工将继续全力以赴迎接新机遇新挑战。

以“一”代劳

为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万山公司各部门想方设法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效能,推行去手工化作业,优化业务处理流程。

当工艺技术文件的管理用上了信息化手段,降本增效的作用也是杠杠的。

电脑前,总工艺张波正在使用他最新优化的统计模板,准确、高效地梳理着各项工序。

曾经需要项目主管进行37次手工筛选的复杂工艺路线数据,在他的操作下,仅在表格中复制粘贴了1次,就轻松得出了各分公司、各工艺专业需要准备的工作量汇总数据。

▲总工艺张波正在使用最新优化的统计模板

日常工作中,万山公司多个分公司均承担了不同专业的基础工艺准备工作。相关业务部门在进行工艺准备管理时,需要依据新编工艺路线分类统计,来检查各专业工艺准备的编制进度、数量。为确保筛选的准确性和覆盖面,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且过程中容易出现疏漏。

通过研究工艺路线编制规范、各专业工艺准备分工原则,张波想到了借助信息化统计手段,实现“一键粘贴自统计”。

这一改进不仅实现了数据的快速统计,工作准确性提高的同时,也为对标检查完成进度、开展督办和考核奖励提供了依据。

从37到1,是职工主动作为、积极思考的有益结果,也是坚持结果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发展的实绩实效。

成本工程理念深入人心,让动脑筋成为常态,这样的小改进还在万山公司不断地涌现。(图文/胡晓娟 李杰 蒋向军 刘翠煜 吴冰玉 朱海萍)

关闭        打印
版权所有 ©2022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 京ICP备1903551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081号
地 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9号 邮编:100048
版权所有 ©2022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0506735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081号
地 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9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