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员工虽然不足千人,但凝聚迸发出了万人的力量,能够完全站在总体部的地位和角度考虑全局性问题,把朋友圈相关资源聚集,最后聚焦到国防主业,给我的印象很深。”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在调研航天三江四部后,对四部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在集团公司党组和航天三江的部署下,四部全力以赴履行强军首责,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提升装备研发能力。“四部追求以千人规模总体部打造万人当量的研发能力,紧扣国家需求、立足工业基础、大力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四部主任钟世勇说。
创新管理方式 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前段时间,四部多个竞标团队好消息不断。近日,又一竞标型号试验队中标大额项目。多项竞标“战绩”,掀开了四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一角。
“竞标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设计师的思想意识向任务能力型、产业效益型转变。”四部主任助理、项目处处长宋晓峰介绍,在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攻关型号装备的同时,四部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拓作战应用领域新局面。在市场化运作方式下,四部竞标团队设项目经理制度,以主任设计师为主体开展攻关。这种管理优势在近日中标的大额项目中充分体现出来:该项目由主任设计师张主任牵头,仅靠3人组成的团队便能实现快速研发、满足用户需求。
“新模式可以将技术、成本、管理、效益等统一融合。”宋晓峰说,项目团队就像“小型总体部”,发挥总体牵引作用,协同五六家单位就能快速攻关。市场化运作方式带来的效益也不断扩展着四部的“朋友圈”。随着竞标节奏不断加快、型号任务大幅增加,如何保证产品质量?“质量”和“数字化”是四部给出的关键词。“我们敞开大门开展竞争性采购,比较质量、进度、价格、服务等,在全国范围内获取优质资源。”宋晓峰说。据了解,采用竞争性采购方式,四部在把控质量、优中选优的同时,部分产品成本降低了30%,产品交付周期整体缩短了1/3,“有的甚至可以缩短一半”。
同时,四部开展“质量大基建”、将数字化贯穿科研生产各个流程,通过在线质量评审系统、协同设计平台、三维仿真等多种数字化手段为产品提供可靠性保障。其中,基于CPDM系统构建的在线评审系统和协作设计平台已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进一步推动四部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四部将进一步建设‘智慧总体’,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快速形成方案。”四部党委书记张邵军说。
夯实创新机制 力促想法成为现实
如果说管理转型推动着四部快速响应国家需求、拓展业务领域,那么在其背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则是四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前几天,计划处副处长李晓飞下班后再一次找青年设计师黄设计师探讨技术创新,“他在思考基础问题时突发奇想,提出新概念,逐步形成了四部某重点研发方向”。“营造氛围,才能激发创新勇气;夯实土壤,才能呵护创新秧苗。基于创新环境的长期建设,我们设计师的研发思维正日益趋向于‘我们敢于去创新’,四部积极构建好创新机制,力争让每一个‘好点子’都成为现实。”四部部办主任安练文说,四部设立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各类创新,开展部级、室级、个人级“三级众创”,从新员工到技术骨干人人皆可参与;此外还设有五类奖项,创新成果若在开拓市场方面取得成绩可获几十万元奖励,个人创新课题促进局部提升也可获几千元奖励。李晓飞表示,创新机制发挥了良好促进作用,助力创新和预研工作更好地聚焦于设计未来装备、未来战争,支撑四部形成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良性格局。在四部领导班子看来,先进材料也引领着装备升级。在四部材料研发与装调中心,以防热材料工艺创新为代表的多项重要突破凸显了总体和材料专业的一体化融合优势。
材料研发与装调中心主任杨磊介绍,材料研发与装调中心和总体紧密结合,可以针对性地识别总体需求,使得材料的研发周期大幅缩短。通常,新型材料在应用前,研制、筛选等过程要花费数年时间。在材料研发与装调中心,从新材料研发、应用试验到飞行考核,最快仅用过去1/5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技术创新还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出现质量问题常常是由于没有吃透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用更先进的技术,设计出更简单、可靠的产品,提高质量。曾经有一型号在试验中问题频发,我们正是通过技术创新彻底攻克了难关。”钟世勇说。
坚持模式创新 跨域协同迸发能量
如何以千人规模打造万人当量的研发能力?关键在于创新,主要途径是跨域协同。以产学研合作为例,四部与多所高校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张邵军介绍,四部与中科院合作试验验证新思路,创新成果实现重大突破;与国防科技大学协同创新攻关新工艺,最终建成国内一流的先进部件生产线。“四部与国防科技大学强强联合攻关,突破了某关键产品的卡脖子技术,不仅提高了性能,还令成本大幅下降。”张邵军说。面向“十四五”,四部的目标是建成改革创新型、质量效益型、体系效能型、智能敏捷型的“新四型总体部”。其中,改革创新型表现在打破分工关系格局和利益格局,重塑协作体系;质量效益型推动四部科研生产形成良性循环,提质增效;体系效能型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唤醒庞大的体系力量,为国家服务;智能敏捷型则意味着汲取全国的智慧,快速转型、动作敏捷,“就像变形金刚一样,为国家需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不是成为包袱”。在四部领导班子看来,新四型总体部建设将革命性地改进研发模式。“未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终端,将努力形成新的研发生态。”钟世勇展望。(文/中国航天报记者 宋皓薇)
(刊发于中国航天报微信 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