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航天三江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受到媒体关注,湖北省总工会主办的《工友》杂志对引领青年职工技能成才的经验和举措进行了深度报道。
近年来,航天三江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育才成才用才机制,形成“人才聚三江,奋进共成长”的可喜局面,为航天三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立成才之志
航天三江由原航天科工四院和原航天科工九院于2011年合并重组而成。老一辈三江人面对极其匮乏研制条件和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住芦席棚,吃碜牙饭,喝山沟水,一把卡尺几把刀,芦席棚里搞科研”,创造了三线建设时期唯一一个能独立研制生产全武器系统的奇迹,并且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团结争气、艰苦创业、求实自强、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三江精神”,深深激励新时代航天三江人。
航天三江为顺应青年“强国有我”精神需要于2020年11月下发《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试点方案》,坚持“党管青年”“党管干部”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组织培养与自主教育相结合,坚持突出政治培训,积极组织青年开展各类政治学习。
一批批立志航天报国的优秀青年走进培训班。他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遵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成才报国为己任,纷纷立出誓言:“奋进新征程,建功十四五!”
参加首期“青马工程”培训班的汪元坤感受颇多:“实现科技创新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图纸上,从理论仿真、方案设计、材料选型、结构优化到最后的集成与试验验证,反复论证、试验、迭代后才有可能突破,此过程纵有艰难困苦,但我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我们的榜样和前辈作指引,这些困难都能克服!”
搭成长之梯
有报国之志,必须有报国之才。航天三江注重为青年搭建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各类平台。
首先是培训平台。航天三江以国防邮电工会新时代工匠学院为依托,以航天科工绝技绝活演示交流、院士讲座、技师论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经验共享为载体,以瞄准国内外数控加工专业前沿技术,搭建大师技艺传承和交流平台为目标,组织青年员工“高、精、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对高技能人才能力水平的要求。
费龙涛来自红阳公司机动运输部,是工匠学院集训中的优秀学员,他所在的维修二班主要负责机加制造部数控设备的维修保障工作,数控设备是机电一体化紧密结合的技术设备,涉及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现代化技术,需要是各个领域精通的多面手,但机械是费龙涛的薄弱环节。通过在工匠学院中的提升和自我钻研,最终在2020年 “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湖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机床装调维修工第二的好成绩,并获得“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第二是创新平台。创新是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公司激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各类劳模(职工、工匠)创新工作室。航天三江第一个挂牌的公司级创新工作室——邹峰创新工作室红林公司机加车间,先后被命名为“航天三江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湖北省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同时还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邹峰创新工作室营造全产业链创新氛围,通过自行研究设计出的隔离转子滚齿加工方法,成功解决了由于滚齿机床设备老化造成滚齿轮廓加工不稳定、齿形轮廓不合格导致零件报废、合格品仅有一半的问题,合格率提高到88%以上。新工艺提升了生产效率,使生产实现了倍增效应。
第三是竞赛平台。“你能拿奖,我也能拿奖!”这是多次参加省部级技能大赛选手李宏飞看到部门内其他员工获奖时的心声。近年来,他所在部门有7人在技能比武中获得过各类奖励,他本人几乎每年都参加各类大赛。“参加完技能大赛,以前不敢干的活儿现在敢干了,以前干不好的活儿现在有准头了。”“湖北最美青工”毛君自豪地说。
技能大赛在青年技能工人中非常受欢迎。航天三江为广大技术工人成才开发交流机会,按照“以赛促训、以赛代训、以赛促用、以赛创新”方针,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技能成才氛围,积极搭建比武平台,完善职业竞赛制度,做好国家级竞赛参与和筹办等工作,为国家培育更多的能工巧匠。
湖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由湖北团省委和湖北省人社厅主办,航天三江承办,从开办至今连续4年,航天三江每年都负责一项比赛项目,近30人次连续四年竞赛获得了前8名。2020年的大赛中,航天三江团委荣获优秀组织奖单位,航天三江选派的8名选手(4组)包揽机床装调维修工前4名,授予“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并将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晋升。
圆成功之梦
杨勇是企业“师带徒”活动的受益者。他原本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阎敏的高徒,在阎敏精心培养下,已成为江北公司敢于在产品咽喉上精加工的“第二把刀”。然而,他并不仅仅满足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而是收下了爱徒程潇军,传授所学技艺。
一次,杨勇安排程潇军首次独立加工某重点型号喷管喉径,这是型号产品的关重零部件,加工难度大,而喉径加工又是关键工序,加工过程中涉及5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刀具磨损和材料热膨胀系数都不一致,零件尺寸受环境温度高低而变化,让许多老师傅都望而生畏。但他勤奋钻研,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通过师父的考验,成为除阎敏、杨勇外,江北公司第三个敢在产品咽喉上加工的“刀客”。
在此后的几年内,杨勇、程潇军师徒先后加工各种关重产品1000余台,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100%。不仅如此,在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程潇军参与制造零部件的产品接受了国家和人民的检阅,他4年前的梦想终成现实。入职仅5年,程潇军便已从一名普通的数控车工,成长为“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新征程中,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面对将来,我们有紧迫的危机感。未来可期,报国有我,航天三江青年整装再出发!”航天三江工会常务副主席龙盛锋说。(来源/《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