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型号机载发射方案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的喜讯从试验场传来,四院万峰公司参与该型号研制、生产的相关人员紧皱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几年的摸索与拼搏,终于换来冲天的认可,其中的曲折与艰辛唯有参与者自知。
精细成就精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某控制单机为四院首次应用,如何精准与飞机对接、完成产品的性能控制,成为摆在四院人面前的难题,万峰公司于四院刚准备进行研制新型产品之初,就依靠着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不懈的质量服务攻关,以特有的拼搏与务实精神,开始进行《某发射控制器》的预研,提前进行攻关,并成功研制出原理样机。当四院该项目立项之后,万峰公司便凭借此样机获得了了该单机的研制权。
面对任务,万峰公司成立项目专班,副总设计师卢联杰、副主任设计师王明博、高级主管工艺师杨俊涛等一批人临危受命,按航空标准及产品可能经受的环境参数,开始工程样机的设计、加工、试验、调试工作。
“航空标准与航天标准完全不同,就连元器件所要实现的性能都与我们现有的标准截然不同,一切都得从头学起。”新的领域,对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为确保设计方案能确保产品性能要求,项目组成员们开始新一轮的学习与摸索。
每一种元器件的选型,每一项试验的参数,都要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航空标准的最新要求中搜寻,为此,他们把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新产品研发工作的每一个步骤中。
由于同时承担着其它的项目,每天都有大量的设计工作和产品试验要做,王明博打起来了交叉战,晚上回家搜寻到相关信息,就通过公司的互联网专用邮箱拷贝进来,白天在做试验的间隙插空一页页的筛选,然后精选内容供项目组成员共同学习提高。
凭借着刻苦的学习精神,项目组成员们掌握了控制器的原理及设计技术,让控制器在一次次的反复与改进中,相关技术均得到试验验证,性能越来越完善,为产品的成功飞试付出了汗马功劳。
在项目组,精细化模式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平时工作中。对这些技术人员来说,充分利用头脑风暴法开展信息交流互通互助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大家都会梳理出当天遇到的难题,单位之间、专业技术之间、工序之间每个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信息,大家都充分讨论、交流,拟定相应措施,快速有效解决各类问题。
精益铸就精品
要想产品性能优异,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是根本。
经过多年的打拼和攻关,万峰公司早已拥有某分系统的成熟技术,并成功应用到多个型号中,但从配套该型号伊始,该公司就将质量放在首位,通过完善系统功能精度、标准化作业规程等管理体系,规范工艺、加工、装配、高度的控制管理,从原材料采购、零部组件加工、各项产品试验、整机装配到成品调试下线,所有工序实行全过程监控,对影响系统质量的缺陷问题实行“零容忍”。
为加强系统共性技术管理、体系管理,在四院九部及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万峰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技术标准、生产组织为一体的管理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从质量设计、质量管控、持续改进、用户技术服务等业务的一贯制管理模式。
同时,万峰公司通过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精品意识,将用户倒逼形成的巨大压力转变为提升质量、打造精品的强大动力,瞄准市场,用品种丰富、质量过硬的产品获得用户的认可。
“组里人谁都不敢马虎,就连拧扳手要使多大的劲,工艺里都有明确要求,检验员更是时刻跟在左右,视线里除了产品就没别的。”说起如何保证该分系统的加工质量,万峰公司816车间精装组组长黄政信心十足。
他的信心既来自于公司精细的系统管理,更来自于组里兄弟的齐力协力和不断追求更好的理念,特别是每次装调该产品时,他们组总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个个摩拳擦掌,使出全部解数。这样既便于激发大家的斗志,又便于发现他人的先进手法,讨论拟定出更新的加工方案,让产品变得更精致。
在产品的装配过程中,设计员开始的思路是在电源模块与散热器之间加装0.2mm、0.5mm、1.0mm等不同厚度的导热垫来消除间隙,但需要反复试装、测量、加工,费时费力。此次装配过程中,组里的同事在讨论过程中,了解到有一种导热硅酯能代替导热垫消除间隙,于是向设计人员积极建议并被采纳,使装配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如今,该公司此项产品已形成系列化,为不同型号的产品进行配套,并屡屡获得飞试成功。
精诚造就精彩
诚信是企业品牌的基石,品牌依靠员工诚信铸就。
茫茫戈壁,举目之处都是黄沙,仅有的路途识别为参试队员们延途插上的小红旗。由于单程路途就需4个多小时,所以参试队员每天早6点出发,10点多钟到达目的地,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简单吃点泡面,下午5点便得返回,因为若天黑下来就看不清路上的标识了。泡面可不是轻易能吃上的,需要大家垒灶烧水,柴倒是可以就近解决,骆驼刺是很好的柴火,虽然一不小心就把手给扎破了。
戈壁滩上最缺的就是水,33℃的高温让人们干渴难耐,而将千余根70㎝长的钢钎插入地表就更让人更感到口干舌燥,由公司职工石清桥、周毅、丁宝明、张宏伟、王艰几人组成的落区建设小组,顶着焦阳,流下的汗水总是瞬间蒸发。为保证进度,他们每隔半小时休息一次,喝好水后继续。
装靶标的最后两天,为减去来回路上的时间,他们晚上就扎营在目的地。当焦阳西下,满天繁星点点时,晚上的气温骤降,唯有军大衣才能勉强御寒。大家围圈坐在星空下,讨论着第二天的操作要点。
“戈壁滩上的风很大,速度很快,每秒达13米以上,要是不装牢,随时可能被吹飞,一切都得重来,不仅大家的辛苦白费了,关键还耽误节点。”谈起靶标的安装过程,石清桥十分得意,“虽然每天都有人调侃我们,自己心里也打鼓,但结果证明,万峰人的工作确实很精细。”
细微之处见真情,兄弟情谊记心间。由于各单位都很忙,万峰人独立完成靶标的安装后,安装小组成员们本着试验队就是一个整体的理念,不管哪个小组需要帮忙,不管哪个地方需要搭把手,不用人吩咐,大家主动就把事情完成,受到试验小组其他人员的赞扬。
“成功不是来自偶然,是公司所有参与人员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细致工作的结果。为了新产品的飞试成功,相关人员奋战到凌晨二三点回家是经常的事。”几分汗水,几分收获。面对成功的喜悦,卢联杰认为是每个人都尽了自己的全力才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所有过往皆为昨日种种,如今,站在新的征程起点,万峰人将继续凭借智慧和汗水,不断加强、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瞄着“精”字,以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永不停歇的脚步,点燃企业振翅高飞的希望。(文/刘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