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正文
《深海雷霆》丨纪念巨浪一号首飞成功40周年
发布时间:2022 年11月01 日 来源:航天三江

今年是巨浪一号首飞成功40周年,10月27日,央视国防军事频道《砺剑》栏目重磅推出专题片《深海雷霆》。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在该片访谈中强调了巨浪一号研制成功对于我国固体导弹事业和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袁洁:巨浪一号的研制成功,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先河,对于我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巨浪一号在研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成果和先进精神文化,为后续固体导弹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不竭动力。

该片通过珍贵的历史纪录资料和参研老专家代表、当代航天青年科研工作者代表访谈,讲述了巨浪一号从立项研制到首飞成功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研制工作背后的感人故事形成的宝贵精神文化。

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弹道式战略导弹,巨浪一号可载常规弹头或核弹头,具有隐蔽、突然、攻击力强的特点,曾经是我国重要的海基战略威慑力量。1982年10月,正是它们,从深海中发出震撼世界的“雷霆”,我国首次在水下成功发射运载火箭,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二次核反击能力的国家。为打造这样的护国重器,中国人经历了十七载艰辛探索。

而潜射弹道导弹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固体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不仅艰难,而且充满了难以控制的危险。

不同于陆基发射的战略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想要实现真正的二次核打击,必须先能装入潜艇,这就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明显小于当时主要的陆基弹道导弹。但是,恰恰因为这个小,使巨浪一号所有的技术再次面临空前的挑战。巨浪一号既要保持很大的加速度,体积还要尽可能小。这就意味着,大到导弹的零部件,小到计算机的元器件,都要大比例地缩小。这也意味着对于结构设计思路、装配精度和工艺水平的要求大大提升了。

为了让整个项目能有序推进、尽可能减少损耗,以黄纬禄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不断在科研管理方面开创了新的道路。

作为潜射弹道导弹,可靠的水下发射系统是关键。

为了得到与实弹最为接近的水下弹道数据,研制团队决定进行巨浪一号的全尺寸模型弹试验。于是从1970年8月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黄纬禄亲自带队,选取南京长江大桥中段跨度最高的桥面上,将模型弹用吊车抛入水中进行试验。1972年,巨浪一号的模型弹试验通过潜艇弹射成功。

1975年,巨浪一号设计工作宣告完成。1980年,首批产品完成了总装。

1982年10月7日,巨浪一号迎来首飞,然而导弹出水后不久,姿态就失稳,发射失败了。

全体参试人员顶住巨大压力,发现问题的根源竟然是一个小小的插头。如果推迟发射,大家固然不用冒失败的风险,但就会错过这次有利的发射时机,给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此时,总师黄纬禄果断报告:发射条件已具备!不宜推迟!

1982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水下实弹试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

1984年10月1日,巨浪一号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首次公开展示,人民海军和共和国战略核威慑力量掀开了新的一页。

1988年,巨浪一号定型试射获得成功,至此我国国防安全领域又添了一把“深海利剑”。

自“巨浪一号”水下发射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已取得长足进步,我国航天与导弹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固体弹道导弹已构建核常兼备、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

袁洁:我们始终坚持“四共同”原则,秉承“求实、创新、协同、奉献”的企业精神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励精图治、艰辛探索。40年来,我们在老一辈航天人开创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创造出中国固体导弹事业新的辉煌,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专业技术和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巨浪一号的精神文化和优良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我们将继续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质量制胜战略、人才强企战略、数字航天战略,有力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早日实现航天梦、强军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央视国防军事频道)

关闭        打印
版权所有 ©2022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 京ICP备1903551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081号
地 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9号 邮编:100048
版权所有 ©2022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0506735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081号
地 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9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