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正文
非凡十年丨南京晨光公司:数字化转型让“老军工”拥抱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2 年09月23 日 来源:航天三江 南京晨光公司

伴随着嘹亮的上班军号声,牛小青步入自己的工作岗位,今年是她在南京晨光公司工作的第10个年头。虽然现在还未进入2022年第四季度,但她已经开始准备下一年度数字化转型工作策划。10年来,这个女孩已经从系统开发员,成长为国际权威机构认定的企业架构师。从以信息化手段解决具体问题,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顶层架构设计和架构治理的能力保障,牛小青收获了更宽的视野。

同冉冉升起的无数颗“晨光新星”一样,具有157年历史的南京晨光公司在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中同样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数字航天、数字三江战略的引导下,公司构建了一套以架构引领、流程驱动、数据治理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体系,围绕航天产品全寿命周期开展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现了从研发到生产、从管理端到制造端,全过程流程和数据的贯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公司孵化的科创企业——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以创新实践为基础形成的军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管理成果被江苏省授予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从传统制造到数字化“智造”,这家历经3个世纪的“老军工”,十年来走出了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

数字化转型是“必选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作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部署安排。

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南京晨光公司党委班子每年的重要思考议题和实践课题。

以往“老军工”会被贴上“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的标签。然而回顾过去,南京晨光公司无不是在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改革创新中得以长足发展。面对发展中提质、增效、降本、减耗等方面的困难和现实问题,公司有着强烈的数字化转型内驱力。公司党委班子认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有助于推动企业生产方式、运营方式和管理决策方式的全面变革,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从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拥抱数字化新时代,成了南京晨光公司促进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公司在顶层设计规划上下功夫,引领数字化转型管理。

公司贯彻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确定转型发展方向,确立了“建成国内一流具有鲜明航天特色的创新型智慧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开展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提升包括流程治理能力、数字化研发能力、智能制造能力、智慧管理运营能力、信息系统基础支撑能力在内的5项数字化转型核心能力,推动企业经营、研发、制造各领域业务上线与数字化管理,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推进企业向决策管理智能化的智慧组织形态转变。

公司结合航天科研生产任务要求,规划制定数字化实施路径,突出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以集成产品开发方式为指引,构建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另一条是以企业资源计划和数字化制造管理为主线,构建数字化运营管控平台,加快“智能车间”建设和基础设施设备智能化改造,构建智能制造体系,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打通“孤岛”凝聚智慧

公司十一分厂生产管理室员工张程,在工作中直接感受到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变。

他所在的分厂承担着多种类型、数十个型号航天伺服机构的零部件机械加工任务。由于零部件种类繁多,处于的阶段和状态又各不相同,如此复杂的情况使得生产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而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对于生产管理和决策至关重要。

传统生产制造方式各环节及其信息如同“孤岛”,已经不能满足科研生产需要。几年前,南京晨光公司上线了数字化制造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作业计划管理、制造执行、装配执行、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等子系统,功能覆盖加工制造业务以及工装工具、设备等基础资源管理。数字化制造管理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成效,即使任务增加数倍,生产工作也能顺畅、有序进行。这让包括张程在内的每一位生产制造参与者都从中受益。

近年来,公司开展了“三大平台”集成建设。建设了基于模型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支撑产品研发由传统形式向集成产品开发形式转变,实现产品基于物料清单(BOM)的数字化管理和应用,为产品研发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建设了以数字化制造管理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运营管控平台,涵盖项目管理、销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采购供应管理、质量管理及车间制造执行管理,实现对整个生产管理过程的管控;建设了基于流程的智慧企业综合管理平台,串联各类业务流程。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实施“三大平台”建设应用,实现了业务流程化、流程信息化,有力地提升了集成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运营管控能力。

“三大平台”建设在打通企业各业务之间“孤岛”的同时,也通过长期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效,打通了干部职工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思想孤岛”。他们越来越善于以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去谋划企业长远发展的道路,用数字化的手段去不断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数字化转型已然凝聚起推动企业发展的大智慧。

不止步于“自给自足”

与其他一些企业不同,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南京晨光公司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研发和数字化、智能化装备研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具备较强的实力。

为实现智能制造产线的“自给自足”,公司实施了“三步走”。2011至2014年迈出第一步,是智能制造规划论证阶段,公司主要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柔性生产线规划,根据型号科研生产任务的发展需求,分析企业现状,研究生产模式可能的改变方向,明确了通过信息化应用和生产流程的优化推进智能制造。第二步是2015至2019年的智能制造示范产线建设阶段,公司以典型型号需求为牵引完成了总装智能化产线的建设和试运行。从2019年开始,公司坚定地迈出第三步——进入智能制造全面建设应用阶段。公司充分利用智能总装示范产线建设和应用的成功经验,从零件生产、整机装配、到产品总装集成,开展全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产线建设,实现了从研发到生产、从管理端到制造端,全过程流程和数据的贯通,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制造产线,在全面应用中产生显著效果,推动了航天生产制造方式的数字化转变。

在智能产线建设实践中,公司形成了航天产品总装智能制造总体解决方案的策划能力,建设了弱节拍拉动式总装智能产线、复杂机电整机产品数字化装调生产线及异型曲面大型薄壁结构件数字化柔性生产线等三类典型产品数字化智能制造生产线。

如今,公司不仅实现了智能制造产线的“自给自足”,还形成了将产业数字化成果转化为数字产业化的能力,承接了其他大型企业多个智能制造产线的研发建设任务。公司创建的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以智能制造为产业发展方向,其“航天产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及装备”产品在江苏省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公司注入新活力。公司参与了《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架构》《航天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PBOM通用要求》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编制的工作,参与撰写2021版《航天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白皮书》。公司综合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相比10年前,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的能力提高了数十倍,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75倍,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企业迈上了“百亿”台阶。

如今,南京晨光公司园区内豪迈激扬的军号声,不仅代表着每天工作的开始,它更是代表着这家“老军工”站在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奋进誓言。(图文/潘宁 杨欢)

关闭        打印
版权所有 ©2022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 京ICP备1903551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081号
地 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9号 邮编:100048
版权所有 ©2022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0506735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081号
地 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9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