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硕果满枝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阳公司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相继在总装测试技术、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结构辅助设计及工艺实现技术等领域取得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得到持续加强,公司于2021年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成功跻身“国家队”。
十年间,红阳公司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核心能力,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昂首走在建设国内一流型号产品总装厂的道路上。
搭建创新平台 激发创新活力
2012年,“先进焊接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公司正式挂牌;2016年,公司申报的“树脂基结构与功能材料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孝感市首家国家级技术创新和发展平台;2017年,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获评“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2019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开创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十年来,2个国家级、7个省级创新平台先后在公司挂牌成立,成为公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源源动力。
“企业要发展,只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走出去’,同时把资源‘请回来’。”十年间,公司依托创新平台同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公司的“常客”,为公司先进焊接技术、复合材料技术指引方向。来自全国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几十位相关方面专家为公司技术发展出谋划策。十年来,公司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技术研究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0余项,公司技术发展驶入快车道。
加快转型升级 提升核心能力
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飞速发展,为型号产品研发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更好条件。十年来,公司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型号产品总装厂”目标,累计投入近10亿元,统筹推进区域布局调整,大力实施新型产品总装测试研发和生产条件建设,重点开展了舱段智能装配生产线、舵轴柔性生产线、数字化生产线等智慧产线建设,大幅提升了典型结构加工及总装测试能力。
“10秒内完成换刀,1分钟内由铣削加工切换为车削加工。”“工件不用重复装卡、定位、对刀,在一个机床里就可以完成所有车铣加工工序,加工前准备时间缩短50%以上。”“别看机床样子复杂,其实找个非专业人士来也能操作。”……公司新投产使用的国产高档数控设备将超过50%的操作实现了自动化,一些常见的加工程序更是实现了“一键化”操作;舵轴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加工合格率达到95%以上,生产效率较传统加工方式提高6倍;新建设的总装测试厂房全面应用远程测试指挥和安全隔离集成测试系统,总装测试的自动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测试效率大幅提升。
新设备、新产线带来新动能、新效益,华中地区最大的铺粉型增材制造设备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型号产线上新的“火枪手”;气凝胶新自动化生产线全工艺流程试生产成功,耐热650℃卷料、短时耐热1000℃板料和气凝胶粉料完成研发,实现了全工艺流程远程设备监测以及自动化控制;联合地方建设的液体发动机试验台圆满完成多项试验,具备承担商业航天火箭发动机试车试验能力。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较十年前增长近7倍。
勇攀科技高峰 攻克关键技术
“公司发展最具有活力的,是科技创新领域,这也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要紧盯前瞻性和战略性领域发展方向和趋势,大力推进技术和工艺研究”,公司领导在多个场合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十年间,红阳公司依托创新平台深入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屡创佳绩,不断将创新成果转入工程化应用,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订单。
在快舟一号火箭研制进入“冲刺”阶段时,栅格舵焊接成型成为急需突破的难点,而此时国内尚无此类产品先例。针对栅格舵的结构特点,公司项目组借助“先进焊接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攻克了包括焊接变形与焊缝质量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栅格舵翼激光焊接制造技术空白,助力快舟一号火箭成功完成首飞。
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景区,一百艘由红阳公司所属船艇公司生产的清洁能源画舫船成为绿色雄安的一道亮丽风景。公司突破铝合金船设计建造技术、LPG动力总装测试技术和智能化船舶技术难关,成功设计了国内首艘以LPG为动力的铝合金画舫船,相较于传统汽油和柴油发动机,运营成本节省50%以上,同时温室气体减排50%以上,有害颗粒排放物降低95%以上。
十年来,公司共有12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公司牵头起草的《高温钛合金激光焊接技术要求》等2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公司从行业的跟跑者转向行业的领跑者。
弘扬工匠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
不论是科技创新一线的“排头兵”,重点项目攻关的“领头雁”,还是平凡岗位苦练内功的劳动者,工匠始终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激发公司创新活力和职工创造潜能的重要精神源泉,公司创新平台和创新工作室也成为工匠成长的摇篮。
“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到极致,干成几件事、带出一批人,那也是值得骄傲和欣慰的。”先进焊接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技术牵头人唐众民说道。2018年1月,某项目需要研制生产一个大型框梁结构的空间三维复杂构件,由数十项3D打印零件构成,焊接完成后将会形成近千条焊缝,而设计要求外形轮廓度是行业内从未有过的精度,业内多家焊接领域优势单位纷纷“拒单”。拥有着丰富激光焊技术经验的唐众民大胆提出,“我们可以尝试将激光焊接技术应用于3D打印产品,满足产品高精度焊接需求。”唐众民带领实验室成员苦战六个月,产品焊接终于完成,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开创了国内大型复杂3D打印承力构件采用激光焊接成形的先河。
“磨刀不误砍柴工,‘好像’‘感觉’‘应该’这样的词汇在我们这样的岗位上是万万要不得的。”张颖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曹芳林在总结十年如一日保证产品“零缺陷”心得时,踏实的工作态度让人印象深刻。如何有效控制舱体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形,以及保证加工的各项尺寸精度是曹芳林一直想要解决的难题,特别是高精度要求的对接销孔加工更是难上加难。经过与创新工作室成员一起反复琢磨、研究,他总结出大型舱段壳体对接销孔加工方法,既保证了产品加工质量,又提高了产品加工效率,根据该项创新成果申报的加工方法成功获发明专利授权。凭着在工作上的钻研劲头,2021年,不到33岁的曹芳林已获评特级技师、获聘湖北省“首席技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取得职业领域“大满贯”。
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名全国技术能手、12人获航天基金奖、省部级高技能人才40人……这里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众民,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张颖,航天科工学术技术带头人沈亚东,“楚天名匠”杨波……从技术到技能,他们分布在公司各个领域,成为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中流砥柱。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红阳公司将时刻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坚决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锚定“建成国内一流型号产品总装厂”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叶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