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三江以战时状态推进全年任务
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航天三江又迎来了一场分秒必争的攻坚战。从4月1日全面复工复产以来,航天三江人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干劲,冲刺着全年科研生产经营攻坚战。
向目标冲刺 吹响战斗号角
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复工之后,每个航天三江人都在认真思考:如何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航天三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又要抓好科研生产经营任务,这是一场大考,更是一场硬仗。”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深深牵挂着航天三江,他先后多次与航天三江视频连线,指导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
“经营指标不降、任务底线不破、合同订单不少”,这是航天三江全面复工复产后的工作总基调。困难之巨、挑战之大,前所未有,难以想象。
“任务超常紧迫、时间超常紧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勇发出了决战号令,同时强调“一定要以决战的态度、冲刺的速度、战时的高度来抓好当前全面工作。”
敢于决战,决战全年,是航天三江各级组织的行动纲领;一切服务于决战,一切有助于决胜,是航天三江各单位的工作指南。
“疫情面前显担当,越是艰难越向前”,航天三江所有单位都建立了“战时”机制,协调联动对100余项重点任务的进行了科学精确的梳理,优化整合科研生产资源,将“战时”任务分解到月、到周、到日。
“任务落实落细落小,责任直接到人,节点控制精确到小时。”4月份以来,快舟团队成员都有这样的感受。即使现在一周的时间工作量和以前一个月的工作量相当,但没有人抱怨,所有任务都能得到高效高速的落实。
5月12日9时16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圆满完成第9次发射任务,成功将“行云二号”01/02星送入预定轨道,以“行云•武汉号”致敬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和广大医护工作者。为确保本次发射任务顺利推进,航天三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组建快舟行云联合试验队,130余名试验队员从五湖四海出发,抵达试验基地,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武汉加油。
越是在困难的时刻,比拼的是决胜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团结的力量。航天三江各单位组成的“战时”团队主动介入,一笔笔订单、一个个项目在这里落地,重工公司中标全球首个极寒型复杂气候环境露天矿“5G+无人驾驶卡车编组安全示范工程项目”,激光院在短时间内完成激光杀毒样机研制并获得航天科工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立项,锐科公司总投资5.3亿元的光纤激光器产业园二期基建项目启动建设,红峰、万峰、万山等公司均获得单笔千万级订单。航天三江进一步加大民用产业重点项目市场拓展,自4月1日实施民用产业营销日报,50余天签订市场订单累计6.8亿元,多个民用项目获立项并获得3000余万元资金支持。
与时间赛跑 全员战时状态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全年经营任务,既是对全体干部职工的历史性重大考验,也是航天三江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儿。
“辛苦了,航天三江人真了不起!感谢每一位‘战士’的付出”,4月20日,红林公司一批型号产品顺利交付,北京客户打来了这样一个电话,他特别用“战士”的称呼表达敬佩和感激。他们不知道的是,为了将三个月的工作量在半个月内完成,该公司56名干部职工吃住在现场连轴大干15天。这一声“战士”是三江人“战斗”精神的肯定,“疫境”中的产品交付也是对三江人“战时”状态一次检验。
5天5夜会战,红峰公司如期交付今年首批激光产品。按照正常生产时间,这批20多套产品的生产任务需要10多天才能完成。在激光器班组长刘培峰的带领下,熔接班组和绕环班组、试验班组选派精干人员全力配合,日夜不停,确保了产品如期交付。
100天,红阳人用实际行动将承诺变为现实。4月24日,由红阳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首艘船下水试验成功,“船艇整体性能满足设计要求,部分指标优于设计要求”。从投产到生产、再到下水试验,红阳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跑出了加速度,为完成全年100艘船艇交付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追赶被疫情耽误的科研生产进度,万山公司早早进入“战时” 状态。自全面复工以来,该公司累计已完成9台平板车生产,38轴线模块车产品下线。仅用一个月时间,公司拼抢完成86台套底盘零部件生产,32台底盘装配下线,其中16台产品达到交付状态。“坐不住、等不起、睡不着”,只为打得赢。
4月份,在南京晨光特种工艺分公司锻造工房内,某环形锻件生产团队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为确保按节点交付产品,团队成员纷纷立下“决心书”和“军令状”,3天时间就突击生产了60多件产品,这在以往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他们用实际行动将“不可能”改写为“可能”。
在决战攻坚的日子里,航天三江人全力以赴向前冲,使命必达迎难上。决战路上,惟冲刺者进,惟勇敢者强,惟勇敢冲刺者胜,再大的困难、再大的压力,也无法动摇航天三江坚定书写航天三江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崔冬娜 尤肖肖)